“教学不是表演。取消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示范课,不许再摧残和折磨学生。”近日,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呼吁取消公开课、示范课的言论引发关注。
王旭明说:“所有公开课和示范课,都是把学生从教室里头拉到讲台上,甚至还要配合着老师来做表演,这些对学生权益的侵犯,我在这里呼吁坚决禁止。我认为,一个老师就是教书上课,他上好课了,教好书了,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他的采访片段在网上收获几十万点赞,不少一线教师深有同感。
部分公开课等于“表演”课堂、“盆景”工程
“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校内、区级、市级……年轻教师要上公开课教研交流精进业务,经验老到的教师要上示范课供观摩。公开课还与评奖、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只要是一线教师,每学期基本都绕不过公开课,少的一两节,多的一学期有四五节。
然而,在某些公开课上,老师讲课的对象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学生,而是那些坐在后面的评委。为了给评委留下良好印象,争取更高分数,老师在讲课前需要不断磨合,反复试讲,被称为“磨课”。
要精心讲好一堂课,通常需要长时间准备,在班上进行多次演练。甚至有些老师会提前安排好学生回答问题的顺序,更进一步,甚至包括了某个同学有意回答不完美,然后由另一位同学进行补充的策划。直白地说,老师先与学生进行排练,然后为评委们表演。
这样的课,讲得再好,实际意义是打折扣的。不仅浪费老师、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这种做法还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形式主义。教学本质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不是在公开场合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这一为了迎合“观众”而进行的精心设计,无疑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况且在公开课中,教师可能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为了追求表面的“好看”,可能会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即过度注重公开课,可能导致教师过于倾注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实质性的教学内容。
是否应该“一刀切”?
很多老师将公开视为作秀,已经偏离了教学工作的正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开课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是否应该“一刀切”取消公开课,各方也表达了观点。
“我不是反对公开课,而是反对过度打磨的变态公开课。”特级教师张祖庆曾提到,过度的公开课不但不利于提升一线教师教学水平,反而会干扰他们的成长(尤其对年轻教师),而且客观上导致了一些人的急功近利。
北师大教授肖川表示,“公开课可以起到示范、观摩的作用,为教师培训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展示教学探索的成果,为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镜鉴和契机等作用。”
四川某中学校长认为,如果只是一刀切取消公开课不太合适,但建议降低公开课的频率。“现在的公开课,老师们会因为外部评价的影响,只是为了追求表面而偏离教学本质——即过度注重公开课,可能导致老师们过于倾注在形式上,忽略了实质性的教学内容。”
可见,抛去那些表演的成分,教师们是可以从公开课中找到可供学习的内容的,比如课堂案例,比如老师对于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毕竟表演也得需要好剧本,好剧本一定有好的设计与规划,使用的教学技巧与道具等等都是有借鉴价值。
应该说,尽管取消公开课有其合理之处,但也需要注意平衡。公开课可以作为一种交流和分享的形式,有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而强调取消公开课,可能阻碍了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使得教师在孤立的环境中难以得到更多的专业反馈。
过度的、形式化的公开课不可取,只有强调教师“上好课、教好书”,是对教育本质的基本认知。唯有在关注教学本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