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在中国的大学,有一个并非出自官方却普遍实行的规定:只要英语考不过四级,毕业时就拿不到学位证书。多年来,这项规定的合理性虽然备受争议,却一直没有在学术领域正式展开过讨论。
能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形成的背景吗?
四六级考委负责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主持的检测高校完成英语教学大纲情况的一种考试。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学校自愿参加的原则”,1987年第一次实施四级考试时,全国考生才十多万人。而十六七年后,也就是2003、2004年,每年考生都达到上千万。其中四级考生八百多万,六级考生三百多万。一项考试能在几十年中规模扩大上百倍,没有社会各方面对其信度(测量的准确、可靠、公正性)与效度(考出应考的能力)的认同,是不可能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一项调查:在实施四六级考试前的80年代初,我国的大学生每分钟能达到读17个英语单词这样的阅读速度的人只有1/3,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70个单词以上。而今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大学考生已超过一半,何况还有听、写等要求,其进步的程度与十几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几年的统计表明,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毕业时,四级通过率平均为62.4%以上,其中的一些学校接近100%。这些事实表明,四六级考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从未硬性规定过高校必须参加这项考试,更没有要求过四级考试的成绩要和学位挂钩。用哪种考试检测英语教学的效果,是不是要与学位挂钩,各学校是有自主权的。而现实中,就是有少数学校并没有用四级考试成绩去与学位挂钩。至于其他学校后来形成的普遍用英语四级的成绩与学位挂钩的局面,我们分析恐怕有几个原因:一是想以此激励师生把英语成绩提上去;二是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同类学校相互攀比:别人挂了我不挂,显得我教学质量没人家高;四是想吸引好生源。
教育周刊:我曾经采访过几位在高校负责公共英语的教授,他们认为,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最大的问题是对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造成冲击。据调查,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为过四级,花在基础英语上的时间占一年总学习时间的30 40%,而他们一学年要学十几门课!其他课特别是一些本来很重要的专业课反倒得过且过。把英语强调到这种程度是不是有点儿不正常?
四六级考委负责人:造成这一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教学行政部门,按通过率给学校排名,作为学校之间评比的一部分。他们的本意也是好的,想促进各校的英语教学。但客观上却给一些学校造成了本不应有的压力。事实上,中国那么大,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生源条件不同,不存在简单比较的基础。西部一些高校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已经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了,还要学习英语,等于要掌握三种语言。只用英语排名,无论对学生、对学校都有失公平。而对于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好汉语,掌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恐怕才是更重要的。因此要不要用英语四级的成绩与学位挂钩,各学校最好根据自己的情况权衡利弊,不要盲目攀比。
教育周刊:一位英语教授告诉我:他的一个学生,计算机是全班最棒的,就是英语怎么也学不好,最终没拿到学位证书。其实人的才能是有差别的,就像一些文学大师怎么也学不好数学一样,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就会伤害一些尺度之外有专长的人才,所以能不能拿学位还应综合考虑,你们认为如何?
四六级考委负责人: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首先学位证书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准和学术水准在某一个层次的体现。要拿到学位,各科的成绩就要达到它所提出的要求。就大学英语来说,你不一定用四级考试来检测,但也应用其他检测手段证明你达到了学位规定的标准。至于某方面有特别的专长能不能在授予学位方面采取变通的办法,恐怕要待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第二,有学位是人才,没有学位也不能说就不是人才。陈寅恪先生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在历史学界高山仰止的大师地位谁也无法动摇。在我们身边,没有拿到学位的毕业生中,因为有专长,照样被用人单位高薪聘用的例子也是有的。至于说到“伤害”,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任何考试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本身,一个是使用考试的人。四六级考试本身需要完善,但从用户方面来说,也有一个正确使用考试结果的问题。现在是这项考试的结果被用得太滥,不仅和学位挂钩,有的学校甚至和毕业挂钩,社会上和就业挂钩,和落户口挂钩……如果是因为工作本身或地方发展特别需要英语人才倒也未尝不可,可确实有不少地方和单位不够实事求是,以至于造成英语虽不出色却有其他专长的人才失去了一些发展机会。这种误区也会使一些本来有能力学得更好的学生只求通过。其实在同一个等级中,高分和低分所具有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教育周刊:能不能通过改革使其兴利除弊?
四六级考委负责人:我们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既然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结果已被社会广泛应用,我们就要让用人单位清楚地了解每一级考试以及每级考试的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所具有的工作能力;不光是四级,二级、三级,以及六级都能做些什么,要让社会有关方面都了解。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招聘的岗位来考虑人才的选择。英语在工作中不用或不常用是会逐渐忘掉的,不顾需要盲目追求高级别的英语人才,只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无谓地提高用人成本。
教育周刊:我采访的大学英语教师都认为: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它是很多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有应试教育的倾向。一般都要在考前一个学期进行应试训练,英语辩论会、讨论会等学术活动都要停止。所以他们认为四级考试既促进了教学又束缚了教学。您们认为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
四六级考委负责人:要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只能靠教学和实践,考试不是用来提高语言能力的。考试的功能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价,反映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促进教学的改进。多年来,每次考试以后,考委会都要向全国高校报道考试成绩,内容包括各校及全国整卷的平均分和试卷各部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以及各分数段考生人数等。这些信息成为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英语课程进行指导的工具。
当然,为了使四六级考试更好地发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十几年来,它本身也在不断地改进,特别是在提高效度方面。针对有些学生只靠选择题拿分,不做作文问题,从1990年起,为了保证作文考试的时间,试卷分成两部分。客观题部分为试卷一,作文题部分为试卷二。到达规定时间,收掉试卷一,考生必须把最后30分钟时间用于写作文。执行这一制度后,全国高校普遍重视了作文教学,作文分均值从4分左右提高到8分多(满分为15分)。从1999年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实施口语考试。它标志着这项考试进入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阶段:可以对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的鉴定。
但是就语言测试这门学科目前的发展水平,一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常常是矛盾的。科学的多项选择题信度很高,可以保证评分的客观一致性,但效度可能不太高。虽然通过精心设计可以提高其效度但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而作文、口试等主观题效度很高,但信度常常不高,很难保证评分的客观一致性。虽然通过采取各种补偿方式可以提高其信度,但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这是语言测试面临的两难命题。
像我国英语四六级这样上千万人规模的考试,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它的规模决定了我们只能以机器阅卷的选择题为主,并尽可能提高人工阅卷的主观题的比例,在信度和效度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兼顾两者。尽管条件有限,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完善,中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受到国际权威语言测试机构的充分肯定,正在成为我国英语测试的一个民族品牌。学校应充分利用每次考试所提供的大量数据,改进教学。那种急功近利的应试训练,花大量时间去做那些粗制滥造的模拟试题,不仅提高不了成绩更提高不了能力,只能是劳民伤财。同时我们也反对一些学生由于四六级考试收费相对较低,有的人为了“热身”或试图侥幸通过,便反复参加四、六级考试,这不仅无益于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正常的英语教学。考委会正在考虑采取措施,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学习之后,再参加四六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