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打开央视新闻频道,又有一则有关城市高楼建筑被定点爆破推倒的新闻映入眼帘:浙江大学医学院一座高达60多米共22层的教学楼随着一声闷响被推倒了,据说高楼被拆除之后将建设成一个集宾馆、商场与一体的大型商业项目。
经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座高楼是于199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距今仅仅13年的时间,而且整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质量非常牢固。如果不是被爆破推倒的话,这高楼完全可以使用上百年。
前些日子,在《市场报》上读到过一篇文章,称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建筑质量较低,一般的住宅建筑质量仅能维持20至30年左右的时间。从浙江大学被爆破推倒的这座建成仅有13年的高楼看,大楼建筑质量能维持到被拆除的时候就算不错了,工程质量搞得再过硬恐怕也躲不掉被爆破推倒重建的厄运?!看来,解决城市建筑质量问题还应该同城市环境资源与节约问题统筹起来考虑了。
一座高达60多米共22层的教学大楼,它的建筑费用起码也需要几千万元人民币,而且还刚刚启用了13年,远未到建筑物的服役期限。尽管当地政府部门和校方的拆除理由有千条万条,但如此轻易决策将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爆破拆除,不正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么?!
这些年来,央视新闻频道播发的一些城市爆破拆除大楼新闻为数不少,但多是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的,不是说原有的大楼影响市容形象了,就是称原楼体太陈旧需要更新了,再就是把所谓爆破拆除的新技术赞美一番,什么“炸楼时没有狼烟四起”、“对邻近建筑未产生任何影响”云云,简直像是给那些爆破拆楼的公司做免费的广告宣传了。而对拆楼所产生的真实影响和问题则很少报道,那记者报道简直就象小孩子们在看一场爆破拆楼的热闹一样轻松平常。
60多年前,在浙江大学所在的杭州市,曾有过茅以升挥泪炸掉钱塘江大桥的历史旧事。茅以升亲自指挥工兵把自己亲手设计修造的给炸掉了,那是大敌当前、抗战的紧急需要。今天,在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国内一些城市爆破拆除所谓的旧楼建筑,完全没有了那样充足的理由了,有的仅仅是来自领导层面上的城市形象建设的需要,以及来自开发商人的商业开发利益的驱动和更多的与GTP增长密切相关的种种需要。
于是,拆旧楼建新楼成了在一些城市经常看得见的风景,也就是在这“拆旧”、“建新”的运作之中,城市建设形象的政绩工程有了,GTP的增长速度加快了,社会资源却反而被大量地浪费掉了。这也许就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提出的“中国的效率为何比人家外国低”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